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机禁令发布后,教育部门举行校园微拍比赛惹争议

厦门日报社/ 厦门招考 2021-07-11

 


教育部手机禁令发布后

教育局却要举行校园微拍比赛


家长问:

啊,这要怎么整





手机禁令发布后

学校又要举行校园微拍比赛

最近,有家长留言说,教育部不是发通知不让学生带手机入校,学校也不能布置手机作业,为什么学校发通知要举行校园微拍比赛?到底要学生怎么办?


招考君采访了学校,学校说,这可不是我们举办的,是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


的确,在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网站上,我们找到了《关于举办2021年校园微拍大赛的通知》


招考君随后采访了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后者表示,这是按照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举办。


果真,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网站上,也找到《关于举办第五届福建省校园微拍大赛》的通知,明确大赛采用摄影写作(“照片组图+文字说明”)和微视频两种展现形式。


小学一年级就要微拍了

从省市两级部门发布《通知》看,比赛设置是:按学习阶段分为五个组别:小学低年级组(1-3年级)、小学高年级组(4-6年级)、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


要求学生自拍

《通知》还说,作品要坚持原创,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



学校老师说:

这类校园微拍比赛,已经举办好几年了,原本以为今年教育部发布手机入校禁令后,不会再举行,没想到比赛如期进行。


那么,校园微拍比赛和手机禁令矛盾吗?



观点一:

手机禁令,不是不让孩子用手机

有人认为,校园微拍比赛没有毛病啊,校园微拍比赛,也可以不用手机嘛。即使要用手机,可以在家里拍啊。


但是,大哥,这是校园微拍啊!


认为校园大赛“没毛病”一方说,这也没毛病啊,可以用学校的平板电脑拍啊。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认为,手机禁令,不是视手机为洪水猛兽,不是不让学生用手机,而是要疏导。他们还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还在怀疑微拍大赛的意义,简章是迂腐。



观点二:

这不是让学生用手机拍手机禁令宣传吗?

不过,对教育部门举行微拍大赛困惑的人不少。首先,校园微拍比赛,的确可以不用手机,可以用相机拍,用摄像机,但是,从现实角度看,现在有多少人用相机拍照片?用摄像机拍视频?是不是为了一个比赛,还要去整这些设备?


家长说,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规定还蛮严格,例如,虽然学生可以申请带手机入校,然后上交,但是,严格规定住在距离学校几公里之内的学生连申请资格都没有。


当然,也可以用学校的平板电脑拍,但是,现在拍视频,有多少人是拿着平板拍?


认为校园微拍大赛“有毛病”一方说,谁都知道要疏导,不是要堵,但是,如果疏导那么容易,教育部就不会颁发手机禁令了。也就是说,孩子可能没有这种自制力,在大人要求他们用手机参加微拍大赛时,拿起手机,在大人要求他们禁用手机时,果断放下。


他们还认为:你不能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学生和手机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又一个劲地“挑逗”孩子拿起手机参加微拍大赛。





教育部门“想一出是一出”?


那么,是教育部门“想一出是一出”?


昨天,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科大讯飞在厦门举行了“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郑勤华等专家也谈及类似困惑,认为,这并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而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考虑。郑勤华说,我做为爸爸和我做为研究人员,对信息技术进学校就有不同看法。



论坛是第79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的活动之一。这几天,这一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会展中心举行,汇聚了教育最前沿的技术设备,这是会展中心自2000年投入使用后最大的展览,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要知道,目前整个会展中心的展厅面积大约13万平方米,教育装备展示会不仅全占满了,还不够,把三楼都征用了。


展示会昨天开幕,会展中心一片繁忙,据说有十万厂商和学校代表参加,厦门酒店一票难求。昨天,有媒体记者在朋友圈发文说:教育是有多赚钱?感觉这个展会是我从业以来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最火爆的展会。


不过,在教育部手机禁令发布后,这个有79年历史的教育装备展的“老革命”,还是遇到新问题,譬如说,参展商宣传片里介绍说,使用了新技术后,老师只需要按一个键,机器就能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听的人面面相觑:还能布置手机作业?老师能这样改作业?



还有,外省市做为信息技术受益者做经验介绍,但是,就在几天前,媒体报道说,这个市有所民办中学要每个学生花5800元买平板电脑,说布置作业和学习要用,国办督查室收到家长投诉留言后,经核查,群众反映情况属实。当地不仅清退全部已收费用,还决定给予校长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责令校董事会限期解聘李校长职务。


昨天下午举行的“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论坛”上,与会代表表示,在手机禁令后,学校的确有点尴尬,信息技术在教育的运用,有一些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来实现,那么,今后,要怎么用?



郑勤华在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说,在信息化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遇到的挑战和盲区其实是更多的。


他举例说,技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能不能进课堂?他认为,父母们焦虑手机使得孩子近视、肥胖,还沉溺于游戏,但是,这其实也是一个学术问题——孩子的近视和电子阅读屏幕的的接触有什么样的一个关系?是不是和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密切相关?或是使用时间有关?换句话说,很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其它问题。


用大白话说,我们可以给孩子规定手机使用时间,例如,周一到周五,每天使用多长时间,但是,有些孩子还是无法控制自己,这是教育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还有,基于电脑的学习和孩子基于文本的学习,郑勤华说,我们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些模式,迁移到了一个技术场景当中,能迁移过来吗?对孩子的影响是大还是小,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例如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我们启动的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主要的模式还是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它迁移到了一个互联网的环境,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但是,它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样的?


郑勤华说,从认知的角度,如果是一个很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今天疫情控制住了以后,我们没有继续了,或者我们尽量的不继续了?


换句话说,之所以会出现政策的矛盾,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很多时候是“盲人摸象”——学校推广平板电脑学习,主要是从孩子能力提升,至于孩子能力提升后,是否家长负担更重了,孩子近视加深了,我不关心;相反的,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我最关心我的孩子近视是否加深,是否因此沉溺游戏。


同样的,在手机这个问题上,虽然也认同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红利,但是,基础教育部门更多看到的是过多的手机作业可能让孩子沉湎于游戏,加重近视,需要有度来控制,但是,要如何掌握分寸?谁也说不好,所以只有一刀切;而对于德育部门,他们可能更多看到微拍这种技术手段创新思想教育的功能。


在被《厦门日报》问及谁对时,郑勤华认为,政策应该是螺旋式,“管一段,稍微放一放”,谁也不能说不是最佳。他说,某种意义,教育信息化走到今天,中国没有国际经验,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面,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的确

同一个问题

不同部门或是人看问题角度不同


不过,也有人认为:

教育主管部门在下发工作要求时

务必全盘考虑

才不会令学校和孩子无所适从


您说呢?




义务教育小学要缩短为5年,初中变为4年?教育部回应!


高中毕业证书没有那么容易拿了!六月份高中学考和实验考试时间定了!


幼儿园娃娃、小学生拍毕业照,一个班级要花几万元?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佘峥 编辑:苏冬妮 值班主编:林燕贞

厦门招考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